全国兰亭雅集美术家三十人提名展 —— 褚志伟发表时间:2020-04-05 23:42
全国兰亭雅集美术家三十人提名展 序 言 昔日王羲之与众人聚集兰亭,为一个民俗节日,更为的是一场把酒言欢借诗交友的旷世盛宴。他们均为玄学名家却各具风采,这使得其不仅局限于一场书会,更是在此享节日之喜悦,言诗酒之雅兴,品山水之无穷,奏流水之华章,并以《兰亭集序》记之。但就其对后世影响,书法文化却更胜一筹,成为今天三月三风情的主题,兰亭也成为举世公认的书法圣地,这恐怕是当年王羲之他们所始料未及的。由此衍生出的“兰亭雅集”成为当代书坛精英展示和交流的平台,凝聚了迁客骚人、文人志士的情怀,更是人们记录情感的重要途径。 自此,雅集的形式丰富多彩起来,融入书画诗集之中。因为书画异体同质,两者之间的表现技法、艺术审美更是一脉相通,于是有了“书画同源”的说法。唐代张彦远在《历代名画记·叙画之源流》中谈及:“颉有四目,仰观垂象。因俪鸟龟之迹,遂定书职业生涯,规划范例字之形。造化不能藏其秘,故天雨栗;灵怀不能遁其形,故鬼夜哭。是时也,书画同体而未分,象制肇始而犹略。无以传其意,故有书;无以见其形,故有画。”此为“书画同源”之源。 转入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。雅集形式,从面对面到以网线相连,书画作品从展厅搬上互联平台,顺应时代发展大势。澄怀观道,德艺双修,已成今日之大气象也。 此雅集,聚三十美术名家,高手云集,风格迥异,凡集者,皆为佳作。这体现的是一种兰亭雅集的境界,更是一种新时代精神。初赏兰亭之雅集也,细品又非限于兰亭也。正所谓:道者,进乎技矣。今之论画者,多言“法”,法者,技也,然道也。技无穷,则道亦无穷也,此为三十人所追寻者。 当今之世,复兴文化,崇尚文心,弘扬传统,此为时代之大担当也。 是为序!
中国兰亭雅集网 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 深圳子非鱼艺术馆 行墨堂教育学社 二O一九年六月十七日 褚志伟,汉族,籍贯山东,现任临沂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、费县美术家协会主席。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,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画家,北山五子画家组画家。 教育经历: 1983年7月—1986年7月就读于临沂市艺术学校; 2010年3月—2011年7月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首届山水高研班; 2014年12月就读于央视书画频道何加林山水高研班; 2012年9月—2015年9月就读于中国国家画院张志民工作室。 入展获奖: 2010年作品《雁荡写生》入选中国美院赴台湾交流展; 2010年作品《沂蒙人家》入选山东省第十四届美术新人新作展; 2011年作品《村口》入选山东省第十五届美术新人新作展; 2011年作品《黄土高坡春来早》荣获建党九十周年山东省美术书法摄影大展三等奖; 2012作品《早春》荣获第五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美术类三等奖; 2014年作品《清和》荣获泰山之尊全国山水画水彩画作品展优秀奖; 2014作品《和谐山村》入选中国国家画院优秀学员作品展; 2014作品《素秋》入选金陵文脉中国画展; 2014作品《湖山秋爽》入选悲鸿精神全国中国画展; 2014作品《岁月》入选“中国陶都 陶醉中国”吴冠中艺术馆第二届全国中国画画展; 2015作品《梦萌》荣获泰山之尊全国中国画油画作品展优秀奖; 2015作品《境由心生》入选翰墨齐鲁全国中国画作品展。 2015组建北山五子画家组,举办山河壮哉—北山五子中国画展。 2015作品《家山秋爽》荣获古蜀文脉墨韵天府2015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。 2016年5月参加《南北翠烟》北山五子、朴园八俊中国话作品联展。 2016年8月参加《南下》北山五子中国画苏州展。 2016年10月参加《北山云起》张志民师生作品巡回展。 2016年12月参加《泰山石敢当》张志民工作室师生山水画展。
谈褚志伟的山水画写生 撰文:于佳乐 “我们认为自然界的美比艺术作品的美先发生,……若不偶然经过艺术创作的某些过程,自然界的物体难道还是美的?”--(法)伯格森 无疑,自然山水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,这种美一定先于任何经验之中的艺术形式,反过来说,艺术的经验是通过对自然山水偶然创作的过程中而产生的,并使自然美从物理层面升华到精神层面,这也是艺术具有无与伦比的魅力所在。 中国山水画在千余年的发展与变革过程中,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化模式,笔墨、色彩、构图等表现手法已形成了符号式的语言,以至于人们在评判一幅作品时,都会把线条、用墨、构图和师承门派作为评价的标准。清初画家石涛曾说:“受与识,先受而后识;识然后受,非受也。”这就是说,面对自然,是先有感受而后认知,是感性在前而理性在后。如有先入为主的理性认识再去感受,这感受就不是纯感受了。 所以,作画贵在取舍。褚志伟曾说“画家创作,不是照单全收,要选择有审美价值的形象和造型,除去有意的装饰。贵在面对自然景观,以新颖的构思呈现给观众一个独特、精彩、奇异的画面”。 品味褚志伟创作的雁荡写生和沂蒙写生,从笔墨和构图能够感受到他在面对多彩、生动的自然,产生了源于自然又别于自然的“错觉”,这种“错觉”是由敏感与激情而引发的,是画家潜意识中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情感再现,是画家修养、素质、生活、情感的高度升华的概括。褚志伟认为,写生时,凭感觉去画就好。理性的精确往往过于强调细节、重复层次,结果是越画越像,越画越真,与照相没什么区别。艺术不是简单的再现,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,然后重新构成画面,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。因此,在回归自然、写生自然的 过程中,从感性的角度去探索、审视自然界中的客观元素,从理性的角度去组合成新的有构成意义和现代审美意义的自然,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,是我们面对自然、回归自然、写生自然的最终目的,也是中国山水画家的必修之课。 在褚志伟的眼中,在造型领域,“美”和“漂亮”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人工设置的风景是“漂亮”的,而在画面上构建天人合一的自然、和谐,才是真正的“美”。在生活中,高山、大川、小桥、流水……都被视为“美好”的景物。但在实际写生过程中,却无法再现出来原自然的灵魂,画出来的画面是机械、呆板的。其中最关键的是画家的认识问题。然而真正的“美好”,其实是置身自然时,所处的环境或身边的景物之间有一种和谐的关系。当拿起画笔去写生时,画家应通过自身修养和文化的积淀而形成的观察、分析方式,能够组合成新的关系,并表现在纸上,形成美的形式。这种新的关系是画家心中的自然,即所谓的“境由心生”。所以,当画家面对自然时,应尊重自己对每一地、每一景的感觉,与自然沟通,用直观的、创造性的表现方法来表达自己的直观感受。因此,写生过程中,画家追寻的是“美”,而不是“漂亮”。 褚志伟最后总结,写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充满痛苦、徘徊、迷茫,但更充满活力、魔力和希望,写生体现了画家对自然、对生活的理解。在艺术观念多元但往往空泛的现状下,在视觉图像日益程式化的“图像消费”时代,欲寻找中国山水画与自然、生活的内在联系,写生便成为了一种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诉求的行为。 褚志伟作品欣赏
文章分类:
画家提名
|